迷你熊最近上了幼兒園,園方要求家長,一開始要去陪讀三天。
以前兩位哥哥在美國念幼兒園時,從未有此"陪讀"的要求...但我很喜歡這作法,所以去確實地陪讀了。這期間,試著解開一切疑惑。
最近有位母親難過地問我:看到一篇文章,一位幼兒園長討論關於"分離焦慮"這件事情,文中指出:孩子在學校想爸媽會哭鬧,並不是"分離焦慮",而是因為爸媽讓孩子不會自己吃飯、不肯吃青菜、不會自己穿鞋...每當園方要求孩子去做這些事情時,孩子就會想起爸媽(的寵愛)而哭泣。
這位母親開始懷疑自己對孩子是不是太寵了?所以剛上學的幼子,才會不斷哭著找媽媽。
*在幼兒園學習放拖鞋的迷你熊
我去查這文章後,發覺其立意是好的:希望父母能放手,讓孩子有獨立並學習的機會,只是有部分的陳述,有待討論:
"同樣一批三歲的孩子進來,有些可以落落大方的和媽媽說再見,轉身大步踏進學校,媽媽還在後面追著說:「啊~怎麼這麼快啊,第一天上學好歹也讓媽媽照張相嘛!」因著孩子對自己的信心,團體生活對他來說是期待更是樂趣;有些親子卻是一再上演著骨肉分離的劇碼,媽媽對於孩子負面的情緒無法處理,也許是出於寵愛、也許是出於彌補又或者是反射自己童年的缺憾,但這些卻都成為孩子前進的阻礙,老師看著媽媽眼角的淚水伴著複雜的情緒甚至是求助的眼神,在多日的等待與陪伴無效後,也只能扮演劊子手才能斬斷這千絲萬縷的臍帶啊~
而這真的是分離焦慮嗎?不,這不是分離焦慮,因為這群孩子說「想媽媽、不想來上學」的時間點,全都出現在團體生活受挫、老師對他有所要求之後,像是請他自己拉碗袋上的拉鍊(我不會,我想我媽媽)、自己練習吃飯(我要我媽媽來接我)、嚴重偏食老師要求練習吃一根青菜(我不要、我想回家)…對於學校的大人(老師)不再如家中百依百順;對於自己必須拿起湯匙自己吃飯;對於想玩的玩具不再能獨佔;不想吃的食物需要開始練習接受…等等情形出現的反抗與無助的情緒,我們看在眼裡,疼在心裡。
....而自始至終需要改變的,從來都不是孩子,孩子無辜,他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喪失了許多能力與發展的機會,現在我們會陪著你們加倍幫孩子補回來。"
文章寫得十分婉轉,但是看完另人容易有疑惑:
1.三歲,一入幼兒園無法落落大方與爸媽說再見的孩子,就是被爸媽(或家人)寵愛帶大的結果?
2.孩子想媽媽的時間點,果真的都出現在"自理生活無能"、"不順己意"的時刻嗎?
3.自始至終需要改變的都不是孩子=>所以,生命中的前三年由父母帶的孩子,喪失了許多(自理生活)的能力、養成依賴驕縱的問題,應該零歲就送入(蒙特梭利)幼兒園,孩子才會不被耽誤?
(ps: 這對許多犧牲事業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而言,是個不小的"警告")
我的三個孩子剛上幼兒園時,都是會哭著想媽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