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爾邦對奇卡說:
「別擔心我們會把妳忘記……就算我們失去所有的記憶,妳也會是最後才消失。」
我一直很喜歡米奇艾爾邦的作品, 他的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( Tuesday with Morrie), 是我指定我家孩子在青少年期一定要讀的作品。
這一次這本書的譯名, 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奇怪, 英文是《Finding chika》,中文書名叫做《遇見奇卡》。為何是遇見、而非直譯的”找到”? 看了書的內文我才明瞭:在作者收養了這個小女孩,並且為她治病抗癌的過程中,他們像家人一般,會在家裡玩躲貓貓的遊戲,等到奇卡過世以後, 作者還常常看到她的幻影,在他的書桌旁邊出現,要作者寫她的故事。但幻影有時會好久沒來,需要作者去”尋找一番”。
所以。作者就在找尋奇卡 、並記錄找尋奇卡的故事、奇卡的親人的過程中, 也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。
閱讀此書,對我來說有些特別的意義, 第一,本書讓我想到我父親過世那段時光;第二、由於我自己也是肺癌患者,這個抗癌的心路歷程,別具意義。
我不能說這本書是用來療癒的, 因為它可能會勾起一些你想要忘掉的痛苦回憶。 記得我父親在過世之前,因為三次中風、又動了心血管繞道大手術, 所以他有許多與機器奮戰、與醫療侵入的醫療狀況;如同奇卡在過世之前,也有兩年艱辛的抗癌過程一樣。但作者與他的妻子都一一的協助、並承受下去, 這是一個無法由外人想像的辛苦經歷!而這個孩子,其實與他們並無任何血緣關係,甚至於連種族都不同!但作者願意承受這麼艱難的責任,除了宗教的力量、與心中的大愛, 應該沒有別的理由可以解釋。
作者曾經想要孩子,正確來說,為了他人生事業的發展與保持自身的自由, 他曾經很久一段時間不想要孩子! 但是等到中年、真正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後, 命運卻不讓他們擁有孩子, 因為,他們夫妻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生育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