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台灣因2017世大運而沸騰!臉書上都是好友去各賽事加油的開心照片。世大運喚起大家對體育的熱情,是很好,但在教育現場的殘酷事實是:體育,一直都是被忽視的冷門科目。
上週六,小熊哥受邀去警廣分享他的會考滿級分的讀書心得,關於為何能集中注意力?小熊說他覺得最重要的,就是:持續地運動!
他每天練習跑步,早上一到學校就先慢跑,下午也參加田徑隊練習,這對他能集中注意力讀書,很有幫助。
只是他也很遺憾地說:學校與家長多半不重視田徑隊,只憑教練一股熱情,讓孩子們願意去練習;同時相較於樂團得到許多家長支持與捐款,田徑隊的經費真是少的可憐,小熊說:全隊經費竟然是靠跑得好的同學去參加比賽、贏了獎金,才有著落! 聽了,心中真難過。
《比資優更寬廣的成長路》一書出版後,我曾被電台訪問一個問題:您觀察美國與台灣的教育,最大的差別是什麼?
我的回答是:雙方對「體育」的重視,是最大的差別!
小熊從四歲開始打棒球,一直到七歲他回來為止,大概是我這一生在球場待最久的日子。說實話,我是一個從未參加過球隊的女性、年輕時也不太熱中運動,但是在美國的球隊訓練,卻給我許多教育上的省思:體育,可以培養挫折任耐力、毅力、團隊合作、運動家精神等,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。
在美國時,常常看到許多盡情奔馳在球場上、操場上的強健孩子,父母間談論的話題也多半是孩子的運動如何,而很少比較彼此孩子的學業排名。當時心中常感嘆:體力就是國力,這說法應有其道理。
回台灣多年,遇到一些來自父母的詢問:因為覺得自己孩子資賦優異,問我要去哪裡幫孩子作「資優鑑定」?根據我的觀察,台灣的孩子,資賦優異的還真不少!父母不需要特地帶去鑑定,只要肯用心栽培就好。台灣孩子有個最普遍的缺點,就是:體能差,運動不足的比例太高! 這才是父母該擔心的問題。
2011年10月號親子天下雜誌寫著:
在台灣,對運動的「低重視度」,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,已經造成了愈來愈嚴重的後遺症。都會化的環境、愈來愈多不動的「宅小孩」和「宅家庭」,讓台灣也養出了孩子的「健康紅字」:台灣小孩是亞洲最胖的。台灣學生的體適能也落後鄰近亞洲國家。
小熊回台灣後,能夠運動的機會也相對減少;尤其是國小高年級以後,課業壓力大增!功課量常多到寫到入睡前。在這樣有限的時間裡,我還是鼓勵他:每週要固定體能訓練!包括慢跑、直排輪、樂樂棒與自行車的練習,他也因此養成運動的習慣,一直到國中都沒斷過。運動,應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只是娛樂而已。
長期研究大腦與運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‧瑞提提出運動不只對身體好,對大腦也好:「運動除了能讓我們的心態做好準備,還能從細胞層面直接影響學習,提高大腦輸入及處理新訊息的潛力。」
洪蘭也分享一項實驗:小學生只要每週慢跑兩次、每次三○分鐘,十二週後,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比以前進步很多。因為人在運動時會促進多巴胺(dopamine)、血清素(serotonin)和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的分泌,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,會讓人情緒穩定、注意力集中。
這次世大運在台灣,能給我們的啟示,應不只是去運動場加油、打氣而已!希望更多人能身體力行地全民運動、同時支持孩子們的各種團隊:足球、棒球、羽球、桌球、籃球、游泳、田徑…如此我國的體育力、孩子們的腦力,才會有更嶄新的契機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