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親子天下雜誌有一期主題是【生活力】,相關文章的確很實用,不過有另一個主題也引起我的注意:品格教育

最近國內對品格教育也推廣的沸沸揚揚,但是總覺得像是個空泛的口號,原來美國也在推動這議題,看看國外的作法,感覺有趣實際多了。 

 

*最近去帶小熊們去台灣東部,體驗農家生活

 3b.jpg

 

曾看過一則影音,是康健雜誌【母愛上癮】的議題。資深音樂人許常德在影片中說:  

「…母親應該經濟要獨立,最好有自己的工作,小孩子就交給專業人士帶…因為每次母子相處都在逼功課、吵架,都是給孩子壓力,這樣是不OK的…人與人的關係,越少交集感情會越好,因為就會輕鬆,人只有在輕鬆中,才會享受愛跟幸福。」  

這部影片是推廣母親該有個自主的「ME TIME」,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出現,不過對於許常德的看法,總覺得哪裡怪怪的。  

沒錯,我很支持母親最好能夠經濟獨立這種說法,如此更能有金錢上的自由度,不用受制於他人。但是小孩就交給專業人士來帶?人與人的關係越少交集感情會越好?真是很弔詭的說法。母子在一起就一定會上演逼功課與吵架嗎?這樣孩子就不愛媽媽了嗎?至少,在我們家是不會的。 

美國品格教育大師李寇納(Tom Lickona),有一次與記者的問答如下:

者:你曾經多次到新加坡訪問,新加坡的品格教育關心什麼議題?  

李寇納:新加坡老師們擔心的是,沒有家庭傳統可以傳承。因為家長工作太忙,多半都是保母在照顧小孩,家庭價值因為相處時間太少而很難展現,這對品格教育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危機。

 (記者:這也是台灣的現象…)

李寇納:家庭迅速的崩解,原本父母該是小孩品格教育的導師,但許多人因忙於家計被迫缺席,現在必須由學校負起這個責任,重建家庭價值。

但是學校不可能取代父母。…那些推動品格教育成功的學校,都有兩個共同點,第一就是把品格教育放在第一優先,第二是鼓勵家長深度涉入。父—母—一—定—要—深—入—參—與(李寇納每說一個字就敲一下桌面強調)。…」

把孩子交給專人來帶,父母就可以高枕無憂,只要享受一些甜美的親子時間就好了嗎?這是太過簡化的想法。

我曾臨危受命,回台後當過幾次小學的代課老師,我的學生許多來自高社經背景:背著高級的書包、精美的水壺與文具用品者,大有人在。下課後,他們去菁英的補習班補英文,中午許多人還有特製的養身均衡便當(不吃一般營養午餐)。

可是某次社會課時,我與他們討論:請寫下與家人相處最難忘的旅遊回憶,有個小女孩幽幽的說:

「我沒有,不知道寫什麼…我爸媽都太忙了,沒時間陪我。」

其他也有幾個孩子同時無奈地點頭,表示同樣的立場。

你可以請保母、菲傭帶孩子,請家教教小孩,但是父母親的角色不是這麼輕易可以被替代的。再怎麼樣好的學校、好的老師,都不能取代父母親的陪伴。

父母,該嚴厲的時候就要求,該溫柔的時候就撫慰。有看過菲傭或僕人可以罵不聽話的少爺嗎?誰要做這種吃力不好的事情?你又怎麼確認當你香香美美的出現時,就是孩子需要你的時刻?大部分他需要你的時候,可能都是你不在身邊的日子…不去付出需要時的關注、不去要求孩子、糾正及時的錯誤,只想要輕鬆的享受愉快的親子關係,天下豈有這麼便宜的親職或感情買賣?

好友的女兒S,父親常年在大陸工作,兩三個月回來一次,回來親子互動冷淡,孩子也不太親近。

有一次我問S:「爸爸不是回來了嗎?在哪裡呢?」

她淡淡的說:「喔…那個人啊?有事提早回大陸開會了,每次是這樣。」

她沒說爸爸,而是說「那個人」;爸爸就像個外人,只是賺錢、送禮物的叔叔。

人與人的感情帳冊裡,相聚就是存款,分離就是提款。我在代體育課時,有好幾個小男生竟然因為同學接球不好,大罵大人聽了也臉紅的一長串三字經?這些小孩也是高學歷、高收入家庭出生,爸媽應該不會樂意教這些五四三,如果聽到一定會糾正,我只能猜測:可能是長時間待在補習班,跟同學學的吧?而父母因為太忙,都沒機會聽到這些令人昏倒的話...

由此可知,品格教育真的不能只在學校中推廣,父母在家裡及時管教與修正,才該是核心。

我曾問過五歲的小小熊:

「你喜歡住在美麗的房子,有好多玩具,天天吃牛排漢堡大餐但是看不到爸媽?還是住在小小破破的房子,只能吃泡麵,沒什麼玩具但是可以常爸媽在一起呢?」

小小熊想都不想的說:「當然是後面那個嘍~」

這麼簡單的道理,五歲孩子都知道,大人卻很迷失。 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熊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