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是中國的世紀,去學中文!」
首先,這句話不是我說的,是美國投資界的傳奇人物Jim Rogers在他的「A gift for My Chlidren」(中文書名: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)書中,第七條箴言。
*小熊在唸中文繪本給弟弟聽
最近小熊班上開班親會,會議中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家長:身高大約185,高瘦帥氣,看起來臉像ABC的爸爸。發言與見解也與一般家長不太相同。會後我跟他交談,才知道他從小在歐洲長大、後來定居加拿大、三年前帶女兒回台灣工作。
他也很熱心,願意擔任班親會的幹部。所以第一次幹部會議,眾媽媽中夾著一個高帥哥(我看媽媽們都有稍稍打扮再來),實在有趣。
會議後大家開始閒聊孩子的教育問題,有位A媽媽說:女兒最近要去參加劍橋英檢,所以很忙;B媽媽則說附近哪一家的英文班不錯,它是用美國小學的教材授課….等。這位父親一臉不解,他問:
「你家小孩小三要去英檢?有什麼用嗎?」(其實這也是我疑問...)
A一臉驚訝(怎麼有人會問這問題的表情):
「嗄?…劍橋英檢將來出國留學可以用啊!」
「你女兒已經打算出國留學了嗎?」這位父親繼續追問。
「喔…沒有啦!我是讓她有些考試經驗;而且補習班和我也可以知道她的程度與實力啊!」
B 也開始討論,要讓孩子參加哪一種英檢比較好。
我與這位爸爸面面相覷,這話題我們真是從未想過,所以不知該如何接話才好。
A發現了,反問這位父親:
「你們從國外回來,女兒英文一定很棒,所以都不用知道這些吧?」
這位父親搖搖頭說:
「我女兒小三才開始學ABC。」
「嗄?」在場媽媽都驚訝的大叫,包括我在內。
「我為何要讓她學呢?將來我們可能要回加拿大,到時她有需要、自然會努力去學…我們回來,就是希望她能把中文學好,我覺得小學把中文基礎打好,比學英文重要多了!」
眾媽媽無語。
之前我在美國中文學校教書時,也有一位日本媽媽把四歲的兒子送來學中文,當時我們都覺得很奇怪,這媽媽說:
「這是我給他未來會用到的禮物。」
在當圖書館志工時,發覺了一本有趣的書,與以上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就是Jim Rogers的「A gift for My Chlidren」。
這位耶魯大學畢業的「富爸爸」給寶貝女兒的12個箴言,在此與大家分享:(洪蘭老師翻譯)
(1)不要讓別人影響你──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,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!
(2)專注於你所愛──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,就會找到你的夢想
(3)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──大眾社會相信的常常是錯的,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
(4)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──保持開放的心,做個世界公民!
(5)研讀哲學,學會思考──訓練自己去檢驗每一種概念、每一個事實
(6)學習歷史──因為以前發生過的事,以後也還會再發生
(7)這是中國的世紀,去學中文!──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,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!
(8)真正認識自己──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,才能找到對的路
(9)認出改變,擁抱改變──改變的功能就像催化劑,保持覺知是重要的功課
(10)面對未來──看得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
(11)反眾道而行──檢視事實和機會,不隨烏合之眾心理起舞
(12)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──用功讀書,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
我特別去看了第七條,書中記錄Rogers的兩個小女兒都有中文名字,也請了中文保母。他本人說:
「無論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,我能給予他們的最佳忠告可能是:讓你的孩子及孫子學中文!在他們的世代,中文和英文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語言…作為一個世界公民,你需要知道這樣的發展。
西班牙主宰16世紀,之後兩百年法國是最繁榮的國家,英國在19世紀大放異彩,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。現在,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的了。」
其實小熊回台灣後,也一直有人問為何不讓孩子去補英文?其實不是小熊的英文特別好(台灣孩子英文好的很多,超過小熊能力的也不少!),而是我也有與Rogers、與那位高爸爸類似的想法:眼前小熊的中文才要開始打地基,我希望他全力以赴!
學英文固然很重要,但是不能捨本逐末,沒把自己的母語學好。不是說住在台灣,中文就會自然而然上道了!很多大人還是常用錯成語、寫錯別字;要能熟練的運用中文(或任何一種語言),是有很多硬功夫要下的!我自己都還在努力研究中文的奧妙,怎麼逼孩子小學時就全力衝刺學英文?
我不反對孩子早早學英文,不過參加英檢是中低年級小學生該做的事情嗎?是為了出國作準備?還是讓父母安心?貪多嚼不爛,試問一下:你要孩子拼英文前,他的中文夠好了嗎?
當然,這又是一個不入流媽媽的想法。大家隨便聽聽就好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