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3月初,小熊參加了「2013亞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」公開選拔賽的台灣初賽,賽後我有些小小的感想,寫下與大家分享。

這個比賽,分為兩種報名方式:1.學校推派 2. 個人報名

學校推派是指學校可以推薦小學三~六年級及國中一~三年級的孩子,每年級6名學生參賽(校內設有數學資優班的,每年級增為12名)。

個人報名限制比較多:參加過35及36屆此競賽得到前三等獎的、或是最近一年台灣區數學考試前三名者,檢附證明文件由家長自行推薦參賽。

 MATH-1  

*賽後得獎的分類

MATH-2  

農曆年前,小熊五年級的老師打電話給我,告知她想推薦小熊代表學校去參加這比賽。

其實小熊哥對「比賽」一向無太大興趣(除了棒球、足球、樂高機器人比賽之外!)其他的國語、數學等比賽,老師雖要他去,他多半能躲就所以老師特地打電話問我的意見,請我問小熊這次是否可以去參賽?

對於這些年小熊哥常常要我出面幫他"擋比賽"的事情,我決定要讓他自己面對。我與他討論,告訴他這次要自己去拒絕、或是當做一次體驗就好?小熊為難的想了很久,最後同意去試試看,前提是:他不要補習、也不會特別準備!

母子都這麼同意後,在一個冷冷的春天早晨,終於去參賽了!

*小熊在比賽會場

MATH-0  

初賽地點在縣內的某國中,考試時間70分鐘、共考20題。比賽前幾天我們發覺可以上網看上一屆的考古題,小熊好奇地上網去看去年三~四年級的考題,一看之下嚇一跳地告訴我:

超難!完全超出他所學的範圍!那五六年級的考題不就更難?

我說:沒關係,應該是考你的數學邏輯,每一題能解多少你就寫多少,應該會按你能寫出算試多寡來給分多去想想、把不會當正常、把新的思考當挑戰!

結果我說錯了。

考試完畢,小熊懊惱地說:20題都是選擇題!幾乎他都沒看過!既然算式都不用寫在答案紙上,哪會分部份給分

他說20提他只試著解出11題,其他的怎麼想都不會。我請他回憶一下困難題,寫下來給我看看:

 MATH  

看到這兩個題型後,我心中就想:就算小熊矇過了初賽、可以去台灣大學的全國決賽,我們也不會去了!

我個人認為:國小的數學,是一種對未來生活準備的工具。舉例來說,出外買菜、吃飯、算帳,最常用到的,就是「加、減、乘、除」等運算,而小學學的,就該是這些基本的能力。我現在都覺得小學學到的九九乘法,比我高中大學學的數學還有用多了!

第一題還勉強可以去想想(含高中/大學微積分的概念),第二題就太誇張:孩子連「指數」都還沒學過,怎麼會解?

如果不是特別去補習過,應該不可能會的吧?難怪坊間有「奧林匹克數學」補習班,專門讓孩子學這些冷僻的數學題。

如果孩子確定是對數學很資優,也許可以鼓勵孩子去算這些怪題目。不過我覺得在小學就學這些--不切實際,太超過了!

這一期的親子天下,談的是「考題革命」;這主題其實不太容易懂,但是對老師家長而言,有其重要性---因為這討論到孩子未來的會考,要改為PISA類型的出提法。

其中有個主題是:「數學素養,考你解決問題的能力」:未來考數學,可能可以帶計算機、沒有繁複的計算,考題將「非常貼近生活」!...過去強調正確答案的數學試題以不適用,有沒有數學觀點?才是決勝關鍵。

所以未來數學不全考選擇題,而會放入「非選擇題」(那麼奧數的考法就落伍了! ):解題過程很重要,這是「過程導向」(Process-oriented assesment)的考題變革,而許多國家都在如此嘗試此一變革。

過去很多老師與家長習慣用「題海戰術」,讓孩子做題目越多越好!但是久了就變成沒有自我思考的公式化反應,孩子不能發展自己解題的策略。

所謂的數學素養,應該是來自不斷的接觸與觀察,進而發現「數學與生活的關連性」。例如:上餐廳服務費加一成,但用會員卡有九折優惠,這樣的結果到底比較貴還是省錢?

我讓孩子練數學,多半由日常生活的計算開始。每次去館子吃飯,小熊兄弟就要告訴我:吃這一餐,總共花了多少錢?如果我拿1000元去買單,將找回多少錢?

我也告訴他們:老闆也是人,也可能算錯,自己的荷包要自己看好!還有去大賣場購物時,促銷商品也可能沒輸入好折扣,所以發票金額也要仔細逐項檢查

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數學,小學生應該要會的 

以上是小熊參加「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」之參賽感想。對於孩子如何學數學,以後我想嘗試一些新的討論…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想想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熊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