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性別天生》作者科拉品托,是位記者,全書描寫精采,讀來引人入勝。可是本書引起的問題比作者的結論更重要,因為曼尼的理論、女性主義者的熱烈反應,並不只是出自學術的好奇。重要的問題不在性別是不是天生的,而是兩性究竟有沒有差異?目前在養兒育女的父母們,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..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週末到了,來談談幾本性別的教養書。

多年前旅居美國時,好友寄了一本在台灣十分轟動的教養書給我,是關於母親對孩子早期教養重要性的書可惜我看完後,總覺得不太能與自己的教養有所聯結?仔細思考很久才發覺:作者是兩個女兒的母親!我家則是有兩個精力充沛的的小男孩,許多行為模式與作者女兒的表現不同,照本宣科去教養,發覺效果很有限。

家有女兒的朋友,曾對我開心的說:「養孩子真是輕鬆!我家女兒在嬰兒時期就好乖,醒來也不哭鬧,自己會在小床裡玩耍….」或:「只要給我女兒一隻筆、一張白紙,她就可以自己畫畫,一、兩個小時都不會打擾我,真好!」

我聽了只有苦笑,因為這些體驗從未在我兒子身上出現過。

說實話,「性別研究」一直是我有興趣的議題,研究所時我的論文就是與「性別議題」有關--探討的是男女主管在領導上不同的特質與結果,這主題與我大學主修心理學有關;在大學研讀「兒童發展心理學」時,也曾讀到一些科學研究,說明男孩女孩先天在大腦上就有不同的發展;不過近年來「性別平等」的議題發燒,許多人強調:男孩女孩天生是沒什麼差異的!是後天社會文化加上許多性別的限制。不過在自己教養男孩多年,真的深切體認:以我自身的女孩成長經驗來養男孩,有許多捉襟見肘的不足!

關於性別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影響力大?最有名的案例就是《性別天生》(As Nature Made Him, a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) 這本書的故事。故事的主角布魯斯,1965年出生於加拿大。他與同卵雙生弟弟在一歲多時進了醫院切除包皮,哪知道布魯斯的陰莖卻因為電燒灼器故障而燒掉了!

*《性別天生》的原文封面,圖片就是那被迫變性的小男孩

e.jpg  

布魯斯的父母不知如何是好,加拿大、美國的醫師都告訴他們陰莖無法再生,他們的生活陷入陰影,直到他們在電視上看見一位宣傳變性手術的美國學者曼尼(J. Money)。

曼尼是心理學博士,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荷爾蒙研究中心主任。他認為「性別在出生時是沒有差別的,而是因為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經驗,才逐漸區分成男性或女性」。他相信外科手術與養育方式可以創造與遺傳性別相反的心理性別;在他的鼓吹之下,布魯斯在醫院變成了女生:布蘭達!醫師將他的睪丸切除,建造了基本的人工陰道。

布蘭達出院回家後就過兩歲生日了,可是根據她母親的回憶,布蘭達第一次換上女裝就表現出「不要當女生」的意向。

布蘭達的家人及本人,一開始就認為「她」很不像女生。布蘭達開始上學後,立刻變成班上的怪胎,她好鬥好動,永遠無法融入女生團體中,但男生也不接納她…1972年秋天,她甚至必須留級重讀小學一年級。

「布蘭達案例」其實是個完美的實驗樣本:她出生時是正常的男性,還有一個同卵雙胞胎可以做對照組。根據曼尼的描述,手術非常成功,布蘭達已是個女孩。從此這個案例不只成為教科書的教材,主張兩性平權的女性主義者更是熱烈擁抱這個案例,大聲疾呼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不是生物因素造成的,而是社會文化環境的偏見!

但是布蘭達的父親接受了心理醫師的建議,在她14歲時把當年變性的真相告訴了她。她當下「恍然大悟」!立即決定恢復男兒身。改名大衛,並堅決切除因注射女性荷爾蒙而隆起的乳房,然後裝人工陰莖,直到1990年與一位女子結婚。

遺憾的是,這位男主角最後還是選擇了自殺一途,結束他38歲中有12年是女孩的生命。

《性別天生》作者科拉品托,是位記者,全書描寫精采,讀來引人入勝。可是本書引起的問題比作者的結論更重要,因為曼尼的理論、女性主義者的熱烈反應,並不只是出自學術的好奇。重要的問題不在性別是不是天生的,而是兩性究竟有沒有差異?目前在養兒育女的父母們,可以自己思考一下

一位友人曾推薦我看Steve Biddulph的知名作品:「Raising Boys」,這本書在歐美暢銷多年後,最近在台灣終於有了中文版「教出好兒子」;此書中提出許多科學上男女生理的差異,例如:男嬰的大腦發育比女嬰慢、男嬰的左右腦連結比較差也有許多西方父母教養的案例說明,是本家有小男孩父母的實用床頭書。

*我手邊有的原文版與中文版:「Raising Boys

2book.jpg  

*親子天下第9期 (2009.12.05出版),也是探討性別教養議題,値得收藏

parenting.jpg  

不過東西方的教養觀與文化上,還是有所差異,野人出版社將在11月出版第二本「教出好兒子:實踐版」,作者換成「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家教作家」雲曉女士。本書中提出的教養案例廣泛,更貼近華人的教養現實。例如:如何面對攻擊性強的小男孩、男孩子為何需要「窮著養」、為何在國小時男孩的成績總不如女孩?中國社會裡隔代教養的價值差異有現實的說明,也有實戰演練的「給父母的建議」,讀起來更貼近我們的教養觀點,也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在台灣,父母普遍生的少,家長對教養更是用心。有人曾戲言:台灣出版的許多熱門教養書,很多是兩個女兒的母親寫出來的!那麼「教出好兒子」等相關書籍,應該能補充些市場需求的不足吧?

教養精力充沛的男孩子的確不容易,在此與家有男孩的父母共勉之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熊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